靠近的温度
\n文/刘燕子
\n还记得那个五月,风推开窗户,带来栀子花淡淡的芬芳。
\n追随这条甜蜜的引线,我下楼踏上花园小径。在三棵羊蹄甲树下,一丛丛栀子花安静地生长着。蹲下身子凑近去,那抹甜香越发明丽而馥郁,顺着呼吸漫进胸腔。
\n闭上眼,一条带着香气的小鱼,游进时光的河流,那些掩藏在水波之下的粼粼片段,都在栀子花香中被唤醒,尘封在角落的情感重新绽放开来。
\n那是一个暮春的清晨,一盆摆放在办公室窗台上的栀子花吸引了我的目光。油绿的叶片间,绿中带白的花苞挨挨挤挤,酝酿着春天最后的秘密。欣喜之余,内心充满疑惑:是谁送的花?只见一张小卡片上写着:
\n“栀子,知子,执子之手,知子同行。”
\n没有落款。但神秘的送花人在随后繁忙的工作中渐渐显身。
\n那个时候,我正在一所新成立的小学工作。为了提高老师们的授课水平,学校开展了“推门听课”的活动。这样的听课方式难免让老师手忙脚乱,紧张流汗。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,拉近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距离,他率先给展示课堂的老师写评课稿。与其说是评课稿,不如说是一封情真意切的谈心书信,收到信的老师无不欢欣鼓舞。
\n“靠近老师的课堂,更要贴近他们的内心。老师们需要的不是挑刺找茬,而是加油鼓劲。”副校长这样告诫我们。
\n在他的带动下,我也尝试给一位教体育的新教师写了一封信:“阳光真好,听你的课让我们也变得阳光,变得有激情;阳光真好,你会有无穷的动力去改变自己,完善自己。这里没有权威,只有探讨,教学管理团队与你一起成长……”
\n收到信的体育老师,每次见到我,总是会亲切地叫我“燕姐”,还时不时与我一起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。
\n在总结会上,副校长颇为得意:“栀子,知子。靠近老师的内心,才能真正懂得他们。”
\n“原来你就是那个神秘的送花人啊!”我恍然大悟,不由得为他绝妙的沟通方法点赞。他是我师弟,刚调来,发现我的工作方式简单了一些,于是用一种我乐于接受的形式提醒我:教育的真谛,是心与心的靠近。
\n受此启发,我在课堂上尝试“靠近”的魔法。每周三,我让学生抽取“无作业幸运券”;每周四,我们抽取“打乒乓球券”。当老师蹲下身,与学生的视线齐平的时候,看到的才是孩子的视野。那个总想跑到操场的男孩,攥着幸运券时眼里的亮光,比五月的阳光更明亮;那个总躲在角落的女孩,在乒乓球桌前露出了甜美的笑容。
\n这种靠近的智慧,在我踏上文学创作之路后愈发清晰。在这条路上,我遇到了好多优秀的老师。无一例外,所有的老师在交流中,总是告诉我们“做心灵的靠近者”,用文字去表达最真实的情感。
\n我开始回溯自己的经历,那些曾经在时光里渐行渐远的片段,被我一一捡拾起来。回忆起第一次离开家,独自在陌生的学校住了一夜,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如同潮水般涌来,可也在那一刻,我学会了坚强;想起与挚友因一场误会而冷战,那种孤独与思念交织的滋味,让我懂得珍惜和理解。我将这些感受倾注于笔端,不再追求华丽的辞藻,只用最质朴的文字去勾勒那些真实的情感轮廓。在写作中靠近内心,与自己展开一场深刻的对话,在笔墨的流转间,梳理情绪的脉络,让文字成为心灵的镜子,映照出生命中最为本真的模样。
\n如今,我渐渐明白,靠近是场双向的奔赴。就像栀子花用芬芳靠近赏花人的鼻尖,教育者用理解靠近学生的心灵,写作者用真诚靠近读者的共鸣。当副校长以花为媒传递教育理念时,他也在靠近每位教师的成长节拍;当我蹲下身与学生平视时,他们同样用信任填满了我的教育生命;当笔尖触碰纸页的瞬间,文字便成为连接千万个“我”的桥梁。
\n这种靠近的力量,让茫然的内心找到归宿,让冰冷的规则充满温度,让浮躁的世界回归本真。就像风起时栀子花瓣轻轻颤动,让我懂得:所有美好的相遇,都始于放下距离的勇气;所有温暖的传递,都源于敞开心扉的真诚。
\n风又起,带着更多的栀子花香飘向远方。在这场永不停歇的靠近中,我们终将闻见生命最本真的芬芳,收获岁月最珍贵的馈赠——那是心与心碰撞时,迸发的温暖光芒。
\n作者简介:刘燕子,本名刘燕,重庆市作协会员,重庆文学院第五届创作员。作品见《重庆日报》《达州日报》等报刊。
\n配资乐股票配资网址
尚美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